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动态 正文

看看《北京折叠》的作者是怎么思考宇宙的

2025-01-02

郝景芳入围“雨果奖”的消息传出时,有人在知乎上这样写:

“这姑娘是当年隔壁班的学神,新概念作文她拿的名次貌似是够北大中文系免考的,然后她竟然考了清华物理系。我当时还觉得这种学神是不是若干年后出现在科研大牛名单里,结果就看到她入围雨果奖提名,真是智商碾压无时无刻不在。”

——我一直以为“学霸”是学校里最神秘的物种,没想到还有被称为“学神”的。

所以,我是怀着访问一个外星人的好奇来见郝景芳的。她写了那么多科幻作品,一定更了解这个奇幻的宇宙。对这个奇幻宇宙的思考困扰了我很久,这位“学神”也许可以给我提供一些帮助?

但是似乎不会。我们在清华大学南门外的一个咖啡馆见面。她有两个孩子,小宝宝刚刚满月。几年之后,这两个孩子都要进入中国的教育体系接受教育。所以,郝景芳对教育的关注,似乎超越了对浩渺宇宙、多彩星空的关注。

她于 1984 年出生在天津,高中一年级随父母调动到北京。她从小就是很多孩子家长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小学一年级的期末考试就考年级第一,平时该玩的都玩,到了高三高考,依然是年级第一,大学毕业之后,又拿到硕士、博士和国际奖项。如此“学神”生涯,自然会让很多家长羡慕,甚至嫉妒。

初中的时候,她的目标是在高中的时候出版一本文学畅销书。2002 年,她获得全国中学生第四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没有人怀疑她将走上一条文学创作之路。但 2006  年她却考入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就读于清华大学天体物理中心。这是因为,她从 9 岁时就立志成为一名科学家。但是再后来,她成为了清华大学经济学博士、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访问学者、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研究员,就是说,变成了一个青年经济学家。

然后,当你以为她将在经济研究之路上“砥砺前行”的时候,她却一直没有停止文学写作。2016 年 8 月,她凭借《北京折叠》获得了第 74 届“雨果奖”最佳短中篇小说奖,成为一位享誉中外的科幻女作家。

“雨果奖”被称为科幻界的诺贝尔文学奖。郝景芳是继刘慈欣之后第二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作家。两位中国作家接连获奖,让整个世界对中国的科幻文学刮目相看,也使本来极为小众的中国科幻,从少人问津一下子变得炙手可热。

有一些人喜欢将郝景芳与刘慈欣对比。其实他们是不同的。郝景芳并不特别在乎自己写到的技术是不是最fancy的。刘慈欣则把郝景芳的小说与科幻大师雷·布莱德伯利的作品相比较——圈内人才会知道这是一个多么高的评价——他说,郝景芳“把我们常见的科幻题材洒上了一层很诗意的阳光”。

的确,与其他科幻作家相比,郝景芳的作品更诗意、更唯美、更典雅,有时候会写的像抒情散文一样。但是,出乎刘慈欣的意料,也出乎很多读者的意料,在《北京折叠》中,郝景芳更多展现出了一个经济学博士面对现实世界的冷峻和理性,她对诸多社会问题的思考深度,让我这个做了近二十年经济类媒体的人自叹弗如。

但她不是绝望的。她的叙述仍然透射出一种坚定。她的内心深处,还是真诚地希望未来世界会更加光明。

她不是那种单一膜拜科技力量的作家,也不是那种热衷写“快速情节”的作家。她有很难复制的跨学科背景,在很多时候,如果没有足够的数学或物理学知识,很难理解她的写作初衷。但她更追求人文精神的充沛与饱满。在《北京折叠》中,她把北京虚构为一个三重空间,每个空间里人的处境各不相同。她对三重空间的设定都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但她依然写出了这种残酷设定下人的温情。

在我看来,她是三环内的生活、六环外的价值观。

开始写《北京折叠》的时候,她本来是计划写一个长篇。目前我们看到的《北京折叠》,只是那部长篇的第一章,只是先把舞台结构搭了起来,她本来后面还想写呢。但是现在,这个话题变得有些敏感,“我反倒不能这么直接写了”。

不过,《北京折叠》即将拍成电影,名字将改成《折叠城市》,目前已通过电影局立项,立项单位是万达影视。据说,影片会去掉北京的背景,拍一个架空的城市,有新的角色加入,但故事的基本设定会保留下来。

其实她有很多现实主义的作品。《生于1984》就是一个非科幻长篇。本来是规划了三部曲,第二部写改革开放这三四十年间的人物与变化,打算叫《归家之路》,但是因为涉及到家族记忆,要从解放前写到土改,然后再写到文革,就卡在了发表环节,发不出来。

她是一个励志典范,是另外一个“成功学”的故事。但是,在她自己看来,她的失落却总是多于骄傲。这是因为,一直有一种更遥远、更强烈的光芒在牵引着她。

在她开始写作的时候,她被马尔克斯、卡尔维诺、罗曼罗兰、福克纳、塞林格、博尔赫斯、加缪的光芒打晕。为了与心中的光更贴近一些,她一直不断尝试新的笔法,向大师们致敬。高三时,她偶然看到一些有关量子力学的科普作品,顺着这条线,她读到了薛定谔,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哲学家、诗人关于宇宙与人的思考,让她一下子有开窍的感觉。薛定谔,以及加缪,成为她最想成为的那种人。

因为心中有光存在,因此她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成功。在她心里,自己一直和那遥远的光芒差得太远太远。她不断靠近心中之光,可是感觉一次次总是无法抵达,甚至距离目标越来越远。她为此而忧伤。

在郝景芳看来,如果她自己的目标是 100,那么她的人生成就,即使高考作文还不错,即使出了书,即使得了雨果奖,但是这些加起来也到不了 10。这个我们心目中的“天之骄子”,就是在不断失望的过程中鼓起勇气慢慢长大的。但是,在我们这个环境中,最后哪怕只做到 10,我们也会惊讶地发现,她也已经比大家的要求高出很多了。

这个中国教育体系的特殊果实,虽然没有完全否定中国的教育,但仍然认为这个教育系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缺少超越性的目标和力量。一个人接受教育,最终的目标是什么?学习想要达到的境界是什么?这些问题,中国教育都没有回答。难道仅仅是为了找一个好工作?难道仅仅是为了挣更多的钱?难道仅仅是为了振兴单一民族?

她认为,如果我们不能回答这些问题,如果我们不能让孩子具备思考更大议题的能力,那我们的教育体系永远产生不了引领全人类的杰出人物。

为了帮助孩子看得再远一些,想得再大一点,她开始投身教育领域,参与创办童行计划——据说最近将改名为童行学院,一所真正的儿童的学院。她为自己铺设了一条崭新的跑道。她希望有更多孩子能去追逐她曾经追逐过的光芒。

是的,要有光。

看看《北京折叠》的作者是怎么思考宇宙的

创办童行计划,她为自己铺设了一条新的跑道

关于成长:一个“别人家的孩子”

仲伟志搜神记:祝贺你的宝宝满月。我看你在微信朋友圈说,“宝宝是个佛系的男孩子”,所以还要祝贺你儿女双全,这一下你就是真正的人生赢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