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没有终局:听三位 SocialFi 创业者聊他们的故事
社交,全称社会交往。书面定义为「个体之间相互往来,进行物质、精神交流的社会活动」。社交中,人与人之间分享着观点、情绪、经验。
人是社会性动物。作为 Web2 社交的封神人物,微信之父张小龙认为社交的本质是找到同类。知乎创始人周源则说社交本质可能是回答两个问题——我是谁和其他人是谁。
「自我」是一个复杂的哲学概念,但社交却是一个普适性需求。人渴望和其他人进行社交连接,本质来源于三大原因:价值的交换(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情感诉求的满足;性资源的获取。社交过程中,行为又带来了信息交流和关系网的组建。
社交作为一门「人」的生意,千亿市场的价值自始自终都是创业者厮杀的重头戏。Web 2 社交往往等同一款或多款社交软件。但有目共睹的是超级社交 APP 的马太效应愈发明显,微信似乎变成了一切社交产品的黑洞。
另一方面,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红利见顶、互联网大厂的业务想象空间也一再被压缩。Web2 世界的社交产品总体表现疲乏、缺乏创新,继 2021 年 Clubhouse 出现后市场再没有出现令人激动的主流席卷全球现象级产品。
机会孕育于危机中,Web2 创作者收益微薄、恶性竞争、平台霸权等问题都在倒逼 SocialFi 赛道的崛起。伴随着 Web 2 到 Web 3 的范式转移,反观 Web3 SocialFi 赛道,有一批极具生命力的创业者正在基于区块链基础设施的土壤中蓬勃生长。
「SocialFi 创业者说」特意找到了三位具有代表性的 SocialFi 赛道的优秀从业者,听他们聊聊自己的从业故事、行业认知和愿景展望。希望以他人的故事为节点、为启发、为火种,在 Web3 这一片迷人的原始森林里举着火把彼此照亮。
01/ Louis Lu:构建 Web3 数字身份平台,见证以「用户为中心」的社交范式变革
BOOM CTO | Twitter @boomapporg
在 Web2 工作 6 年之后,我决定 All in Web3。
学生时代,我有幸接触并参与比特币挖矿和交易,也曾创业开发过一款篮球社区 APP。毕业后先后在百度和字节跳动从事数据挖掘工作,业务主要涉及用户行为挖掘,信息流推荐和广告投放优化。得益于之前在 Web2 搜索、推荐、广告等领域做过大量数据相关工作,因此对 Web2 的社交产品存在的问题是体会比较深的。Web2 的社交产品是高度中心化的,在用户数据方面存在很多弊端。
数据所有权问题:Web2 中心化平台是把用户的数据、创作者的内容作为自己的核心「数据资产」和「数据壁垒」;但对用户而言,他们对数据基本没有控制权和管理权。比如 FaceBook,Twitter 如果要封禁你的账号,你不仅会失去上面的创作内容和粉丝,更重要的是,很可能还申诉无门。这给用户带来了很大的不安全感。
数据隐私问题:数据全部储存在公司的中心化数据库里面,由中心化平台管理,可能存在数据泄露风险。值得一提的是,各类社交平台在采集用户数据基本也是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
数据收益权问题:比如互联网主要变现方式之一是广告,平台主要依靠创作者内容流量和用户数据变现的广告收入,但这些收入只有很少一部分流入了创作者和用户端。
加入 Web 3 一方面是因为随着 Web 2 近 20 年的发展,产业已经高度中心化,业务增量见顶、政策红利殆尽,需要探索下一个风口。另一方面,我学生时代一起玩 Crypto 的同学朋友毕业后有的选择坚守 Web3,在过去几年 Web3 的快速发展浪潮中获得比较大的成功。而且身边 Web2 朋友也陆续加入 Web3 行业。当一个新兴行业吸引越来越多的风险投资资金和人才的不断加入,感知到未来会有很大机会,所以我决定离开 Web2,投身 Web3。
做难而正确的事,见证「平台为中心」到以「用户为中心」的范式变革。
Web3 随着 DeFi、GameFi 和 NFT 等发展,用户规模和行业影响力持续扩大,社交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一环。而 Web2 现有社交产品存在高度中心化的问题,没法解决 Web3 用户对数据所有权,收益权和隐私等新需求,需要一个新范式社交网络。
Boom 目标是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下一代社交网络。我在 Boom 主要负责技术架构设计和产品研发, 目前我们正在重点开发构建 Web3 数字身份标签协议,用户身份是社交产品的核心,随着社交图谱、灵魂绑定 Token(SBT) 等应用和概念的出现,Web3 需要一张更好的 DID(Digital Identity)已经是共识。
Web3 以区块链为基础的去中心化技术,使得用户的创作内容,社交关系数据,身份声誉等都可以实现去中心化和可组合性,不需要某个中心化平台。这些变革会给用户的数据所有权,收益权,隐私等问题带来新范式的解决方案,构建出一个更加注重用户的社交网络。
用户为工具而来,因关系网络而留。
纵观现在社交产品的发展模型,目前 Web2 成功的社交产品能够给用户带来实际效用和娱乐性。且用户可以清晰感知。比如 Facebook、Twitter, TikTok 它们让你能够接触到很多人,了解他们的动态。像 WhatsApp 或者 Wechat 帮你和世界各地的人通信、视频聊天,无需支付短信费用,这都是实际效用。
社交网络也同样遵循梅特卡夫定律(Metcalfe’s law):一个社交网络的价值与用户数的平方成正比。用户越多,社交平台的价值越大,然后用户增长曲线会在某一个单点突然爆发。
但是用户会疑问为什么大型社交网络在用户激增时反而失去了原本的价值感?为什么一些大的社交网络会衰落而一些新生的小社交网络会崛起?为什么工具体验极好的小网络已开始吸引了很多用户但最后用户没法留下形成社交网络,而看似没实际用处的却可以?
比如 Facebook 之后,陆续出现的平台级社交产品 Instagram、SnapChat,盛极一时的 Tiktok 也对 Facebook 造成了巨大的挑战比如现在很多年轻人在微信朋友圈「装死」,但在抖音上「蹦迪」。
为了解释这个,新的社交产品模型在实用性和娱乐性之外,扩展了第三个维度:社交资本(Social Capital)。
如何获取社交资本并快速积累自己的社交资本优势呢?
这一点似乎和区块链网络中的资本获取很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