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动态 正文

巨头混战元宇宙:有的砸百亿卡位 有的预警泡沫破裂

2025-03-24

科幻作家尼尔·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三十年前提出的“元宇宙”一词,正在撬动互联网产业的又一次大规模迭代。

从2020年底,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在内部刊物中提出“全真互联网”概念开始;到今年3月,Roblox(罗布乐思,多人在线游戏公司)美股上市,借元宇宙概念市值迫近400亿美元;再到今年8月,字节跳动以90亿元收购国内VR设备厂商Pico,元宇宙成为显而易见的风口;如今,随着Facebook(脸书,社交平台公司)部分更名为Meta(Metaverse的简称,又译为“元宇宙”),元宇宙的“火焰”更是蔓延全球。

事实上,在亲上火线之前,巨头们已经通过投资开始布局元宇宙,在底层的算力、通信技术、区块链,应用层的游戏、办公和社交,以及外显的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设备等背后或多或少都有巨头的影子。

按照各自的基因,腾讯布局社交和游戏,Meta掌握头显和流量,英伟达更擅长技术和算力,但借助于资本的纵横捭阖,巨头们除了巩固自身腹地的壁垒外,也正展开一场基于元宇宙全产业链的布局。但泡沫泛起之际,不少企业非理性的市场营销与资本炒作也在迅速地透支着行业的未来,相关资产变得越来越贵,甚至引发监管层关注。

11月18日,“人民日报评论”公众号发文称,元宇宙概念的走红,是资本炒作还是新的赛道,是新瓶装旧酒还是科技新突破,下结论前不妨“让子弹飞一会儿”。当日,A股元宇宙概念板块大幅下挫,易尚展示、大富科技、盛天网络、中青宝、世纪华通、宝通科技、佳创视讯等全线大跌。

一片喧嚣之中,炒作概念者能否在这场盛宴中快速收割,全身而退;强调“长期投资”的大厂又能否凭借现有优势,在这场快速迭代的革命中紧跟时代步伐;身经百战的VC、PE和基金经理们,又如何在风口中避免接“击鼓传花的最后一棒”?

资本市场“虚火”?

元宇宙是数字乌托邦还是黄金赛道

一千个科技从业者眼中有一千个元宇宙。但什么是元宇宙,什么又不是元宇宙,概念亟待界定,也正因为此,所有人和机构都拥有了对元宇宙的解释权。

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元宇宙产业委员会执行主任于佳宁告诉贝壳财经记者,元宇宙是下一代互联网,也就是第三代互联网(Web 3.0),最重要的关键词是融合,即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的深度融合、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生活与社会生活深度融合、数字资产与实物资产深度融合以及数字身份与现实身份深度融合。

“目前元宇宙还属于抽象概念,理论上任何人和机构都有解释权,这也是元宇宙能够被热炒的关键。”易观文娱资深分析师廖旭华这样认为,“元宇宙是在数字化的基础上构建的,和现实互相影响的系统。关键在于和现实互相影响,社会发展不需要一个虚拟世界,而是需要一个能够推动现实发展的数字化系统。”廖旭华对贝壳财经记者说。

一位二级市场卖方分析师则告诉贝壳财经记者,元宇宙应该是足够大、足够沉浸的,能够容纳数以千万的用户同时在线,探索非常丰富的场景;元宇宙应该是多元化的,有PGC(专业生产内容)、UGC(用户生产内容)以及AGC(人工智能生产内容),才能保证内容消耗和持续性;有稳定的经济系统,由于虚拟世界的生产成本低、复制难度低,要求用户创造的虚拟物品具有唯一性、不可篡改,但由于监管层和大公司的存在,仍然需要有人制定规则;有社交属性,基于大、沉浸、多元化,社交属性是应有之义,有了社交,用户才会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元宇宙上。

综合众多受访者观点及申万宏源、东方证券等多家机构的研报,贝壳财经认为元宇宙的产业链目前可以分为七层,即保证低时延和沉浸感的基础设施,如通信网络、云计算和半导体等;进行人机交互的设备,如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及其他可穿戴设备、脑机接口等;去中心化的区块链、边缘计算等;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间的空间计算,如数字孪生、语音与势识别、空间映射等;帮助创作者持续更新的系统,如降低门槛的开发工具和变现手段;能触达用户的曝光方式,如广告系统、应用商店、游戏渠道等;用户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包括游戏、社交、娱乐、商务等。

也因为元宇宙如此广泛的产业链,似乎所有人和机构都拥有了对元宇宙的解释权,并且都在争取让这个定义向自己偏移。

据企查查数据,截至2021年11月上旬,我国已经有663个元宇宙相关企业,其中315家即48%的企业名称中直接包含元宇宙关键字。在2021年11月中下旬以来,部分城市以“元宇宙”作为企业关键字进行注册受到限制,所以部分企业采用元宇宙中“元”的谐音字替换“元”字进行注册,实际企业名称中包含元宇宙的企业数量超过50%。预计至2022年年底,全国元宇宙相关企业数量将突破3000家。

Crunchbase数据也可窥见一斑。数据显示,今年到目前为止,与元宇宙(被标记为游戏、网络游戏、虚拟世界和增强现实)相关的公司已经在612笔交易中筹集了近104亿美元的资金, 其中游戏吸金约75亿美元(382轮),网络游戏吸金约25亿美元(110轮),增强现实吸金约21亿美元(176轮),虚拟世界吸金6280万美元(9轮)。这与去年这些类别的公司筹集的59亿美元相比,有了很大的飞跃,这也是过去十年中,“元宇宙”类别企业筹集到最多资金的一年。

国内A股市场方面,10月以来,多只元宇宙概念股大涨,中青宝、佳创视讯、中文在线、宝通科技、盛天网络等股价涨幅超50%。随即引发监管层关注,上交所或深交所已向天下秀、中青宝、盛天网络、易尚展示、大富科技等多家公司下发监管函、关注函,要求说明是否在蹭“元宇宙”热点。但仍有不少二级市场股民和基金用钱投票,资本市场虚火旺盛。

11月18日,“人民日报评论”公众号发文称,元宇宙概念的走红,背后有着相应的技术支撑和社会生活因素。是资本炒作还是新的赛道,是新瓶装旧酒还是科技新突破,下结论前不妨“让子弹飞一会儿”。当日,A股元宇宙概念板块大幅下挫。

到底是投资界虚火?还是硬件和币圈的“回光返照”?廖旭华对贝壳财经记者表示,目前市场上并没有真正的元宇宙公司,包括Facebook和Roblox,前者是社交网络和VR公司,后者是UGC沙盒游戏公司,目前全球范围内所谓的元宇宙公司,都是利用元宇宙概念的抽象化特征,对已有业务进行抽象化解读。

“距离二级市场更近的分析团队对元宇宙更加热衷,像我们这样距离业务部门更近的分析团队并不想跟元宇宙发生什么关系。”廖旭华对贝壳财经记者直言,“元宇宙是来源于美国通胀背景下的华尔街,来源于Roblox和Facebook。在美国通胀背景下,全球无论是资本市场还是虚拟货币市场都是非常疯狂的,也是这样疯狂的市场环境创造了元宇宙这样抽象的概念。”廖旭华对贝壳财经记者直言。

距离二级市场更近的上述卖方分析师向贝壳财经记者表示,目前二级市场对元宇宙的关注,更多是年底业绩真空期的主题性投资。而且由于Facebook等巨头入局,资本市场也不得不重视。本轮元宇宙的投资热,其实是互联网产业(倾向于VR、AR)和区块链(倾向于币圈)的一次共振,所以整体表现也非常强。

于佳宁也提示称,2021年作为元宇宙的元年,机遇窗口期正在逐步开启,但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尝试可能失败,相关的股票等资产有较高风险。如果忽视技术发展规律,不切实际地炒作相关概念,则可能会导致出现泡沫,而泡沫必将破裂,反而会延缓元宇宙的发展建设和应用落地进程。

不过,他也强调,元宇宙不是一个数字乌托邦,而是一个将现实世界和数字世界相互融合的全新数字世界,能够促进产业和经济发展的空间。元宇宙也不是所谓 “脱实向虚”的“虚拟经济”,而是可以让身处世界各地的人们高效沟通协作,让全面联网的智能设备有效联动,让产业链协作透明高效,进而赋能实体经济走向更高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