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YdX出走事件下应用链与L2 Rollup之争
作者:Bryan,Jiawei,IOSG Ventures
dYdX离开Starkware的主要原因:Stark技术开发周期长、L2方案Node Operator网络完全去中心化尚需时日、dYdX对于未来可组性的探索、Cosmos SDK提供了友好的开发土壤
除了交易速度和成本方面的考量,应用链的想象空间还体现在代币赋能上。
应用链相比通用化公链而言,在快速更新迭代方面具有更好的灵活性。
新的多链叙事变化:优质应用对底层链呈现弱依附关系,而底层链/网络对优质应用呈现强依附关系。以往应用会思考如何做用户留存,现在轮到公链思考「应用留存」的问题。
引子
6月22日,dYdX宣布其v4版本将作为基于Cosmos SDK和Tendermint共识的独立区块链推出,具有完全去中心化的链下订单簿和匹配引擎,能够将吞吐量提高几个数量级。此外,建议将$DYDX作为dYdX v4的原生代币(取决于社区观点)。团队计划在2022年底之前开源dYdX v4。
为便于读者理解,在正文开始前我们先打个比方:以太坊Rollup好比是市中心的旧楼盘,优点是周边有繁华的商圈与交通设施(可组合性),缺点是装修破旧(基础设施迭代慢)、不允许业主装修(不支持应用自定制节点)。dYdX是这座楼盘的大租客,平常没有社交(不依赖可组合性),因此决定搬到郊区建一套小别墅。这时碰巧遇到不错的装修队(Cosmos SDK),曾经在郊区有过大制作(Terra),因此一拍即合,把Rollup甩在一边。
dYdX放弃StarkWare自己做链的原因
去中心化衍生品市场的交易量遇到瓶颈
以最大的中心化交易所Binance为例,其衍生品的交易量远超于其现货交易量。(取2022.6.26的数据,以BTC/USDT为例,其合约交易量大约为现货交易量的8倍)
Binance spot market trading volume
Binance Derivatives market trading volume
而去中心化交易市场上情况却不一样。现货与衍生品交易量的数据对比,以太坊上最大的长尾资产现货交易市场Uniswap V3却超过了dYdX/Perpetual protocol等主流衍生品交易协议。
这意味着,链上去中心化衍生品还有很大的潜力尚未被发掘。而目前最大的去中心化衍生品交易的阻碍,也就是pro traders倾向于使用中心化交易所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链上基础设施无法支持衍生品交易所需的吞吐量。这也是dYdX最开始选择starkware的原因 - 从协议角度,链下零知识证明生成+链上证明的机制可以确保衍生品协议所需的高频交易的需求,从用户角度,rollup可以提供相比于以太坊L1远低的手续费(大约$0.03 in fees每笔交易)。
而starkware也确实做到了,利用其validity rollup的优势,在预言机更新方面做到了实时汇报且将逻辑/执行分开的形式大大提高了dydx的交易模式的优势 - L2的版本相比L1在杠杠方面做到了10x到25x的巨大的跃进。- 其实也是我们Long-term bullish rollup 的原因。
那么既然starkware给dYdX带来了大量的性能方面的优势,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其离开starkware呢?
我们相信有四点:
Stark技术开发周期长
L2方案Node Operator网络完全去中心化尚需时日
dYdX对于未来可组性的探索
Cosmos SDK提供了一个开发者友好的土壤
1. Stark技术开发周期长
零知识证明一直是密码学,不仅仅是crypto里,最难攻破的课题。而零知识证明的其中一个最大的难点就在零知识证明的生成上 - 如何将一个computational integrity(可证明的一个statement) 通过一个高效(succinct)且安全(transparent)的电路,翻译成一个verifier-friendly的证明,一直是学术界致力做到的。(没错,这里的succicnt/scalable以及transparent就是描述的是Stark,也就是starkware的rollup的底层技术)STark被认为是零知识证明的终局,但也自然是在practice层面开发最耗时耗力的。
到了practice似乎事实也是如此 - dYdX founder暗示rollup的节点性能不够支撑其所需的tps(对于orderbook来说吞吐量至关重要)
很有意思的是,blog中援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