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当如何理解「小团体」
还记得你小时候是如何结交到不同朋友的么?可能是在参与某个活动中,因为相同的爱好,也或许是因为讨论到某个话题时有着类似想法,再或是仅仅因为彼此看着有眼缘。
兴趣的相似让不同的人聚在一起可在同一活动中通过协作高效地达成同一目标,想法的相近让他们可以减少沟通阻力,而眼缘这种无从考证的感觉却可降低最基本的信任成本。人们聚在一起,组成小团体,每个小团体的人数不多,但每个人的特点鲜明,分工明确。
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小团体的组成不再具有地域限制,这也让更多具备不同能力、想法各异的人们可以随意「组队」完成「任务」。
本文出自应用研究组织 Other Internet,文中深入探究了小团体(Squad)的形成历史、原因、优势,以及可能性。律动研究院将全文进行了翻译:
上千年来,小团体(squad)一直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和经济组织形式。进入现代以来,随着群聊软件和私人网络社交平台的不断涌现,小团体也开始重新活跃了起来。它们作为一股强大的文化力量,正挑战着个人主义市场的权威。现如今,小团体在互联网社区和新兴经济网络中都发挥着关键作用。Hawala、Chit funds、Chamas 以及其他形式的 P2P 储蓄或信贷机构的兴起,则预示着未来去中心化加密货币协议将继续丰富我们的各类金融关系。这些原型小团体充分展示了科斯定理的作用,即强大的内部协调能降低交易成本,从而让团队提高产能,获得更多的理财机会。
这类小型组织通常是由邻居和朋友组成的,充分反映了信任在团队中的核心地位。无论是室友还是 Discord 小组中的网友,小团体能实现社交货币和金融资本的相互转换,为团队带来更多机会与活力,而这也是人们无法独立完成的事情。
最近的几起事件完全暴露了个人工作的局限性,也让人们开始探索以小团体的形式开展工作的新方式,因为其往往具备更高的灵活性。新冠疫情的爆发强化了人们的社会联系,彼此在空间上的距离让我们在情感上缔结了更深的情谊。当疫情来临时,我们的首要任务便是保护小团体的安全,而这对团队协调和决策制定也提出了要求。
当今时代下,人们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的不确定性都在加剧,这也就让人们更想通过组建团体来弥补个人身上的不足。比如说,人们组建家庭就是想要共享空间并分担租金的压力。在一线城市中,个人总会被压得喘不过气来,于是为了在没有社会保障的就业市场上生存,人们团结了起来。
小团体既是当代社会原子化的产物,也是对当代社会原子化所作出的回应。「在偏僻地区找个地方」的说法充分说明了城市年轻人对新型团队宅基地的渴望,而团队宅基地的建设也是一种现代的回归土地运动。在战后公社的启发下,后互联网时代冲浪俱乐部在博客上宣传合作住房、生态文化园和太阳能网状网络的优点。
小团体文化是新自由式个人主义的对立面。千禧一代正在迎来属于他们自己的时代,他们开始重新发现彼此间的生成性、探索性关系。小团体文化在年轻一代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他们在 Minecraft、DOTA 2 和堡垒之夜派对中都有着丰富的团队经验。
群组聊天功能为「小团体」话语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不管他们是为了生存还是玩乐才选择组建为小团体,在危急之下形成的小团体一般具有较强的适应力。随着网络空间的不断靠近,距离不再是交流的障碍——很快,重要的文化将主要由拟亲属关系来制定。如今,团队合作已经是大势所趋,小团体也顺势成为了人们社会、文化和经济生活的中心。用 K-HOLE 的话说:今天的人们生来就是单独的个体,所以必须找到自己的团队归属。
小团体的理论基础
虽然古时候的人们集结起来往往是出于生存的考虑,但团队成员保持密切交流的传统却一直保留到了现在。群组讨论的模式和适应性的团队工作空间为小团体成员创造了一个共享的交流环境。延续感是小团体赖以存在的基础:他们互相帮扶、共存共荣。
但小团体不仅仅是一个松散的从属关系网络,也是一个连贯的整体。小团体形成的第二个先决条件便是自我承认,是从「你、我、他」到「我们」的意识转变。小团体在刚开始时可能只是一次性的 Telegram 频道,但它们很快就变成了「群聊」,而群聊本身也是小团体的另一个代名词。
为了提高小团体的内在凝聚力,它必须要设有明确的界限,以对团队作出规范。根据邓巴数字,一个理想小团体的人数不会超过 12 人,因为人们确实很难同时和 12 个以上的人密切共处。人数的限制对于团队的协调性来说至关重要。小团体可能身处于一个巨大的人脉网络当中,这让它看起来似乎毫无边际、人员众多,但对于核心团队来说,他们总能被一种无形的约束力捆绑在一起,形成更强的团队认同感。
随着小团体的氛围不断向好发展,小团体成员也变得更加相互依赖,也更愿意共享他们的社会关系、情感或金钱。在不断的社会化和自我认同的过程中所积累下来的信任是小团体成员开展密切合作的前提和基础。与此同时,小团体文化的发展也才刚刚开始。
小团体的交流空间
虽然新冠疫情的爆发将人们在现实中阻隔了开来,但人们在网络上的联系却越发紧密起来。人们一开始以为 Web2.0 只是一系列相互链接的文件,但随着其不断发展,Web2.0 创造出了许多相互链接的网络空间。
如今的小团体充分体现了数字的地域性,也让我们开始重新考虑过往那种个体化的社交网络是否依旧适用。与早期超文本愿景不同的是,互联网已经告别了个体化时代,步入了全球化的舞台。由于社交媒体的危险性,在没有团队支持的情况下,任何人都不应该单打独斗。
上面显示的推特亚文化只是社会深层网络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在这张模糊的图形下面就是小团体空间,也是让数字微文化得以诞生的内部区域网络,比如小组群聊、Discords、Slacks、Keybases 等等。在小团体交流空间中形成的谜因会涌入「明网」之中,在怨联网(internet of beefs)上让 NPC 一败涂地。
小团体文化是小团体空间的下游产物,而小团体所处的数字场所也会发展得越来越好。Discord 支持了多人连线功能,Keybase 上现在也可以使用 Git 了,一个团队的能力就将由它所能使用到的工具决定,而不同的平台也因而塑造出了不同的团队思维模式。团队空间不仅仅是一种环境,也是一个行为主体,一个共享的认知层。它为市场交易的计划、密谋的构思和谜因的创造提供了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