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动态 正文

我在中关村 参加了一场 4 小时速成的 Web3 活动

2025-04-29

互联网人闯入「陌生」的 Web3 世界的初体验。

来源:首席人物观微信公众号

撰文:未未

我是 Web3 世界的小白。准确点,我是一个在移动互联网世界还步履维艰的小白。

比如因为搞不懂「双 11」的规则,我 26 年的人生中还没参与过电商大促;又比如几个月前,我开了 QQ 音乐会员,才发现想听的歌是另付费的数字专辑,愤而把二者一起放弃;一周前,我还卸载了抖音和小红书。

我是被推进 Web3 的世界中的。

几天前,老板向我推荐了一家 Web3 咖啡店,笑眯眯地告诉我,去喝杯咖啡吧,顺便跟踪下科技行业的动态。

在一个周末,我闯入了陌生的世界,并感受了自己的判若两人——前两个小时,我生涩得像个雏儿,努力试图听懂现场中英交杂的语言,后两个小时,我不仅在活动中激情发表了个人看法,还开始在线向场外朋友进行「权威」科普。

成长,往往就在一瞬间。

入场

老板推荐的那家咖啡馆,位于中关村。

当我在高德地图输入咖啡店的名字:「Meta Space」(中文翻译为元空间),看到定位时,就预料到了事情的不简单。比如,身在朝阳的我,要打车一小时才能喝到 Web3 世界的咖啡。以及,那家咖啡店,或许能代表某种热烈和希望的延续。

中关村与科技互联网的关系紧密。80 年代的科技人员下海潮,走出了柳传志和联想。90 年代,瀛海威在中关村的街头竖起硕大的广告牌,「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北 1500 米」,个人冲浪时代就此开启。

我在中关村 参加了一场 4 小时速成的 Web3 活动

当然,对于「95 后」的我,关于中关村的最近的故事,还得是 2014 年兴起的那波互联网创业潮。

在中关村,紧邻「海淀图书城」的一条步行街改名为「创业大街」,200 米的街道上挤进了近 10 家创业咖啡店,纷纷效仿 2011 年就在这里开业的创业主题咖啡馆前辈:车库咖啡和 3w 咖啡。

中关村的咖啡具备一种魔力。

与附近图书城的安静不同,那几年,创业者总聚在咖啡桌边,激烈谈论着自己的创业项目,有时只是在咖啡馆说出自己的需求,一个小时内便会有人或团队前来聊合作。为此,车库咖啡的创始人苏菂特意将店铺地址选在了二楼,以便隔绝无意闯入的情侣。

但属于创业大街的热闹没能一直持续。后来,大厂们搬去了更靠北的后厂村,创业者们要么搬进了自己的办公室,要么消散在了大大小小的格子间里。中关村的辉煌,成为用来激励后人的往事。

Web3 的风潮,似乎又把人们聚拢在了中关村。

不过,当出租车在那个周末的中午把我带到 Meta Space 咖啡馆门口时,我的内心是充满疑虑的,那是荷清路上的一栋公寓底商的临街铺面,左右「邻居」分别是爱玛电动车和链家门店,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

我在中关村 参加了一场 4 小时速成的 Web3 活动

我查了下,这里距离中关村创业大街有 3 公里。这是段不远不近的距离,打车只是起步价,步行要微微出汗。正如 Meta Space 中,Web3 世界与昔日创业大街若即若离的关系。

曾经属于创业大街咖啡馆的热烈氛围,倒是在这里被复制了。

还没进门,我便听到一连串的英文从里面飘出来。那是一位外国友人正在用英文向同伴激情描绘 Web3 广阔世界,大有可为。

只是,受制于有限的英文水平,不少专业性较强的句子我并没听懂,只能从零星的几个词语中猜测大致内容。我颇为心虚地向同事发去微信:贫瘠的英文水平限制了本次观察。

我是惶恐的。参加活动前,我紧急学习了几天关于 Web3 的知识,结果还是迷失在 Dao、NFT、Token 等一系列的名词解释中。直到坐上出租车之前,我都无法用自己的语言去解释「Web3 是什么」。

现在,我要硬着头皮走进去了。

热情扑面而来。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店门口自然是有张扫码测温的桌子,只是,这里并排贴着两张二维码,一个是北京健康宝,另一个是咖啡店老板的微信。任何进入咖啡店的人,都可以添加他,开启微信聊天。

我在中关村 参加了一场 4 小时速成的 Web3 活动

不过,聊天实际发生得要更早。<